石墨顆粒大,比表面積就會小,參加化學反應的面積也會相應減小。相反,石墨顆粒小,比表面積就會大。關于石墨顆粒大小對于膨脹石墨性能的影響,從化學物質侵入難易程度看,顆粒大會使石墨鱗片疊層厚,層間隙深,化學物質很難進入每一層,更難于在層間隙擴散到深部,這樣對于膨脹程度影響很大。石墨顆粒太小太細,比表面積會過大,邊緣反應占優勢,但是也不利于插層化合物生成。所以,石墨原料顆粒過大或者過小,對于膨脹石墨的生產都不好。
石墨粒度的影響,還體現在配料的粒度組成不可太寬,Z大顆粒和Z小顆粒直徑相差不可太大,粒度組成均勻,這樣膨脹石墨加工效果才比較好。
黑龍江石墨的表面改性方法
1、低溫煅燒石墨
石墨表面有0.45%的揮發性有機物,這是導致潤濕下降的原因之一。將石墨在300~400℃低溫煅燒后,其潤濕性有一定的改善。
2、表面活性劑改性石墨
表面活性劑法改性是指利用表面活性劑的特殊結構,使其一端的疏水基吸附在石墨表面上,而另一端的親水基指向水中,從而改變了石墨的表面性質,使其親水性得到改善。以表面活性劑改性石墨是Z早發展的方法之一,具有成本低、工藝簡單和潤濕性明顯提高等特點。
3、破碎坯體法
將石墨和其他耐火物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勻,在壓力機上壓制成坯體,經一定溫度焙燒處理而得到致密的高強度坯體,然后坯體破碎成不同粒級的物料,將這種物料引入不定型耐火材料料中,而達到多量引入石墨的目的。
4、造粒法
以石墨或其他耐火物料為造粒的核心,即“粒核”,在外力作用下,通過結合劑的粘結力,使石墨或其他耐火物料粘結在粒核表面,隨著粒核的長大,Z后成為有一定密度和強度的大顆粒。
5、石墨的球形化處理
球形化指對鱗片石墨施加外力,在鱗片細碎化的同時,細碎的鱗片在厚度方向上互相粘結或使鱗片彎曲,引起片徑減小、厚度變大而粒狀化。此時石墨因為徑和厚的差別變小而逐漸失去了取向性。石墨經球形化處理后,減小鱗片石墨的比表面積,降低表面能,在澆注料中的充填性和分散性得到了提高。但這種方法對石墨潤濕性的改善程度有限,不能達到石墨的使用要求。
6、強酸處理法
將石墨粉末浸在濃硫酸、濃硝酸或氫氟酸中,在常溫至100℃下反應,把石墨顆粒表面改為親水性的表面。但由于酸成分浸入到石墨的結晶層內,形成層間化合物,要除去這些殘留在結晶層中的化合物很困難,在以后的施工中,酸成分溶于泥料或泥漿的水中,使PH值改變而影響材料的性能。
7、表面涂層法
石墨表面涂層法指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在石墨表面覆蓋一層親水性物質,如具有良好的潤濕性的氧化物、金屬、碳化物、氮化物等。這種方法在改善石墨親水性的同時,通過石墨表面的涂覆層,還能提高石墨的抗氧化性,增強復合材料中石墨與周圍基質或晶粒的界面結合強度,通過密度較大的吸附層能降低石墨與其他耐火物料間的密度差。